阅读昭通·人文| 陕西会馆石刻文化-尊龙官方平台

 2023-09-01 09: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黎明,那遥远的启明星还挂在天边,我躺在床上早已没有了一丝睡意。昨夜读的家谱还在脑海里闪现,“会馆”一词记忆犹新,这时,起身再次拿起家谱寻找昨夜的记忆。家谱载:“吾祖讳逸风,生自湖南衡州府清泉县岗冈巨族,系光颛公之四子也。幼志超脱,不拘耕作,乾隆盛世,自楚入滇,贸易乐马厂,商议三楚会馆。身居异域,常切瞻依,是以,归故省亲八次……”

这时联想到曾读过的《昭通旧志汇编》,书中记载清乾嘉时期昭通会馆云集,三楚会馆、两粤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会馆成了昭通记忆,其中,陕西会馆是这些会馆中的翘楚。

今天,昭通市、昭阳区两级政府将昭通古城保护提上议事日程,优先启动文物保护修缮,我有机会目睹陕西会馆的现状。与我往日耳闻的陕西会馆截然不同,她的芳容已不复存在,还能隐约感受到她当年绰约风姿的年华,或独立潇洒的精神面貌,这一切都只是在想象之中。然而,眼前的陕西会馆坍塌的墙壁、屋顶,腐朽的木架、梁柱,心中突然升起了莫名的惆怅,幸好还有些能经得起风吹日晒而不朽的石雕石刻,依然熠熠生辉,还是令人惊叹不已。

陕西会馆位于昭通古城南部永安街110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陕西商人捐资共建的会馆,是陕西商人聚会、议事、听乡音、解乡愁的场所。如果说当年昭通是陕西商人的第二故乡,那么陕西会馆就是陕西商人的第二故乡。陕西会馆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戏楼、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三进院,天井用青石板铺成,总体建筑以中轴线相对称。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木雕石刻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会馆戏楼有二层,一楼是会馆的通道,二楼设计为戏台,戏台北面楼檐雕刻栩栩如生的游龙。戏台正对面是前殿,前殿卷棚顶,穿斗式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前殿一分为二,北面是议事厅,南面是观戏台,可容纳数十人,观戏台前建有石护栏,石护栏三面分别镶嵌有精美的石刻,共13幅,每幅高0.66米、宽1.33米。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花鸟景物等。雕刻精湛,惟妙惟肖,至今清晰可见。栏杆上的石雕、石刻,有文字类,也有图案类。人物生动、线条灵动而流畅,书法苍劲有力,篆、草、隶各种字体俱全。在四角的石柱上雕有小石狮,生动活泼。

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艺术精美。每一块石刻无不拨动着人的心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及审美享受,让我们一起欣赏陕西会馆的这些石雕石刻。

其一: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

碑刻内容通俗易懂,告诉大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立德、立身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蕴含其中。

其书法艺术更是独特,一幅雕刻书体多样,仅篆书就有多种笔法,如:柳叶篆、钟鼎篆、上方大篆等,这些字因形立意、古拙多变,表现方法千变万化,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曲笔弧线、体正势圆,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圆中有方、赏心悦目。

其二:《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节录。

其意,当寒秋来临、万物凋敝之时,劲草便在疾风中显出了他们的顽强;当末世衰败、艰难困苦之际,忠臣便在勇于赴难中显出了他们的气节。他们的英名彪炳于史册,气概如同风中的大旗,猎猎招展……

碑文展现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赴汤蹈火、临危不惧、扬名于当时、永垂于后世,隋朝皇帝赠其“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中国历史上以身殉国的诸多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事迹彪炳史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的这种精神永远滋养着后代,并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碑刻书法艺术极高,《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原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额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12字。原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历代书法家都将其作为学习典范,在数次的临摹和领悟中提升了书法境界,给人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让人们享受到艺术的熏陶。

其三:石柱对联,隶书“作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这“贤文”是指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只有做事符合规律和法则,说话符合他人的心意,才能顺风顺水、成就事业,否则,就会到处碰壁、四面受敌,遭到惩罚。比如,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享受大自然之利,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破坏自然环境,就会自食恶果;出言、说话是一门艺术,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关键是顺不顺人心,顺人心的话,别人听了就会高兴,否则,别人听了就会生气,种下祸根。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生因为一句不顺心的玩笑话而大不悦。这句“贤文”启迪人们,做事、说话都要慎重考虑,三思而行是做人之道。

石柱另一对联,行书“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意思是,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欢快地啼鸣,是因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它将各种花木的影子重重叠叠地映在地上。透过窗帘,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反衬出游子内心的惆怅,时光易逝,又是一年的春天,更引起游子心中无限的乡愁。

其一:神话传说“八仙过海”。

向往“横空昭幻术,浮海妙行踪”。八位仙人各具神通,代表着不同的品质和寓意,飞行绝迹变化莫测,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八仙代表了人类不同方面的价值观和追求,传说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此外,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如果人们能够相互协作,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们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表达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重要性,这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需要重视的价值观。

八仙过海的故事现在仍有现实意义,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事业,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停滞不前,还是勇敢地去挑战,八仙过海的故事启迪着人们,面对一切困难,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利用手中的“法宝”,使出浑身解数,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最后的成功。

其二: “菩提达摩”东渡的故事。

达摩祖师本是南天竺摩诃之王的三太子,后出家修道。达摩曾向他的师父求教:“我得到佛法之后,应向何处弘法?”般若多罗尊者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传法。”达摩遵照师父的嘱托,不远万里,独自一人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来到中国。达摩到达中国,渡过长江,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到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在少林寺落迹传教。

达摩的精神寓意。达摩为我国一代宗师,达摩之所以能成为禅宗的创始人,是因为能清楚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追求,做到明心见性,永不放弃,便能修成正果。寓意人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做到有始有终。

陕西会馆的石刻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如果内容表达的是灵,那么艺术表现的就是魂;如果内容表达的是德,那么艺术表现的就是行;如果内容反映的是理想,那么艺术反映的就是实践。步入陕西会馆犹如到达一座文化殿堂,人们置身于这样的语言和艺术的环境中,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更懂得怎样做人、做事,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人生追求。

透过当时的这些会馆、石刻可知,清乾隆年间,全国各地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人云集昭通,使昭通成为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正反映出当年昭通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作者:黄 智/文  柴峻峰/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捐赠信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