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10-13 08:00资料图
从昭通古城的北正街顺着公园路直走,就可以看到昭通人最为熟悉的公园——清官亭公园,昭通人多以清官亭代称。对于已过中年的昭通人来说,清官亭就是孩童时期最为期待的乐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公园,还是游乐园、动物园、小吃街。在生活物质匮乏、网络还不算发达的时候,在清官亭里看一些不算新奇的动物就是认识大自然的最佳途径,哈哈镜则是颠覆传统认知感受光怪陆离折射现象的直接路径,看够、玩累了吃上一片酸酸甜甜的酸萝卜,喝上一碗木瓜凉粉,那么一天算是完美结束了。
2010年,清官亭公园重新修缮,修缮后的清官亭公园没有了游乐设施和动物园。回归公园本身的清官亭,成为昭通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唱歌的、跳舞的,还有看书的、打牌的,总有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不同时期给予昭通人不同体验的清官亭公园,其实它原本的名字并不叫“清官亭”,而是“三多塘”,它的功能不仅是观光休闲,还是解决民众用水需求的民生工程。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陕西三原人王禹甸到昭通任恩安(今昭阳区)知县。为解决昭通城区缺水问题,王禹甸提出合理调节使用大龙洞水源,引龙洞水入城,于是便带头捐资并倡导绅商集资,在昭通古城西北边修建一个容积百万立方米的大水池和相应的引水、供水渠系,并在水池中砌石架为歌台。主体工程竣工后,王禹甸将它起名为“三多塘”。“三多”出自《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起名“三多”是王禹甸自励、自勉,也有劝谕世人之意。可惜工程未完工王禹甸就离任了,后续扫尾工程由续任知县欧阳道瀛继续完成,欧阳道瀛在三多塘内增建亭阁,环绕四周增建了相应的园林布局,成为当时供昭通城老百姓休闲游览的胜地。3年后(1811年)昭通大旱,因有“三多塘”的蓄水,百姓避免了无水可用之苦,民众为铭记离任知县王禹甸建三多塘水池的功德,将“三多塘”及其池中楼阁改称“清官亭”。
清官亭建成后,惠民的同时也成为昭通民众心中最美的风景。1932年,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主张“以风物寓教化”,委任驻昭旅长安恩溥在组织官兵和士绅捐资保护修葺清官亭建筑的同时,将其开辟为公园。进入21世纪,“清官亭”建筑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进行保护,同时,昭通市人民政府规划扩建公园的园林布局。
今天,清官亭已成为倡导廉洁、寓教于民的重要场所,更是人们到昭通旅游首选的人文胜地。站在清官亭公园的大门处,可以看到昭通清代举人饶起孝题写的楹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进入公园,一眼就能看见重檐外回廊水榭建筑风格的清官亭静静伫立在公园的碧潭清水中,诉说着在过去的岁月里它对昭通古城饮水溉田作出的贡献,彰显着历任昭通地方官员为民谋福祉的决心。
作者:丁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