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视界丨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昭通市2023年防汛救灾工作综述-尊龙官方平台

 2023-10-26 08: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值守、靠前指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防汛抗洪,事关万家。今年以来,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时刻绷紧防汛救灾工作这根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措施,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最大限度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昭通市2023年防汛救灾工作综述

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质构造复杂,碎片化程度深,自然灾害频发,有无灾不成年的说法。

前几年,昭通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和滑坡泥石流,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17年盐津“8·25”洪灾造成6人死亡,2019年巧家的“9·05”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9人死亡。这些灾害虽然过去了几年,但一直深深地刺痛着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时刻警示大家勿忘过去,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

今年4月,汛期将至,市委、市政府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不忘过去的教训,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市防汛救灾工作大会,对整个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全市上下“闻汛”而动,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织密“两张网”,加大“两研判”,做到“三快两稳定”,有效避免了汛期重大灾害的发生,减少了人民群众的损失,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绷紧一根弦,做实三件事

(把防汛救灾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从思想上、机制上、人员上、物资上,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准备工作)

“防汛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切实做好‘人防、物防、技防’的准备工作。”“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加深,极端天气频发,各级一定要有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准备,抓紧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补齐工作短板”。这是市委书记苏永忠在全市防汛救灾工作会议和县(区)现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凸显了市委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防汛工作重在一个“防”字,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它,随时随地想着防汛工作,不忘职责,不负使命。要下深功夫、细功夫、实功夫,抓好机制和队伍建设,搞好物资采购与储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指挥部是防汛救灾的中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应急、水利、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指挥专班。制定出台了《全市汛期市级调度工作机制》和《“1262”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印发了《值班值守工作手册》和《“一员四长”工作手册》,将整个机制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高效运转。

防汛救灾一靠队伍,二靠设备。为打造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拉得出、打得赢”的救援队伍,市里整合公安、武警、民兵救援力量,组建了两支队伍,即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和县级抗洪救灾专业队伍。为两支队伍配备了冲锋舟、动力艇、外挂机等救援装备,做到了人员设备齐装满员,随时随地拉得出、用得上、能胜任。

有一句术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就是物资储备。今年,市委、市政府的立足点,就是防大汛、抗大灾,因此,非常重视物资的采购与储备。截至5月底,汛期来临时,全市已经到位资金2680万元,采购储备了帐篷、棉被、折叠床等18类26.56万件,总价值达5100万元,做到了物资储备数量充足,门类齐全。

备战不是摆设,备战就是为了实战。为检验市、县两级防汛救灾工作的备战情况,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对两级的防汛救灾准备工作,进行了逐个检查,对做得好的予以通报表扬、差的则上“黑榜名单”进行批评。5月25日,省、市防汛办还在盐津县组织了大规模的防汛救灾实战演练,让大家提前进入角色,随时随地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

查看汛情。

织密两张网,搞好两研判

(对气象进行全天候预警,对汛情进行全流程跟踪,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及时研判,努力打好防汛救灾工作的主仗)

防汛救灾,防在前,救在后,只要防的工作做得好、做到位,就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救灾工作的出现。因此,扎实有效地做好防汛工作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汛源于天,来源于雨。雨有多大,汛就会有多大,正如群众说的,“小雨小汛,大雨大汛,暴雨便成灾”。防汛工作要从源头抓起,盯住天气变化,咬死雨势预警,扎实做好技防工作。

织好防汛信息网,严防信息“梗阻”。今年,市、县两级从织密信息网入手,细化“1262”机制,完善组织指挥系统,坚持24小时发布“三情”(雨情、汛情、灾情)。压实防汛工作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值守制。搭建基层应急广播分平台,畅通乡村微信终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信息网络。

织密群防群治网,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11个县(市、区)普遍落实了“一长四员”责任机制,有的县还实行“五户联防”制,将全市5.37万名基层一线骨干分子,组成防汛救灾突击队,形成强大的救援力量。为了帮助突击队员当好防汛救灾的“明白人”,市里还印发了《“一员四长”工作手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一些基层乡(镇)还制定了避险转移工作“明白卡”,对特殊群众实行“一对一”转包保责任清单,做到了群防群治、疏而不漏。

紧盯气象变化不放松,适时研判雨势汛情。每当极端天气出现,市、县两级指挥部都会“闻汛”而动,快速就位,在第一时间,会商气象变化,研判雨势汛情,做到预测在先、料事在前,打好防汛救灾工作的主动仗。

7月1日,市气象部门发布雷电信息,拉响了黄色警报。镇雄县闻讯而动,集中气象、水利、地质专家,在第一时间就研判出了洪灾的地点,指令鱼洞乡立即组织人员转移。20分钟后,山洪袭击了该乡4个村42个村民小组,而且还是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由于转移工作及时到位,全乡无一人伤亡。

以“汛情 雨势”,研判可能引发的灾情。每次汛情出现后,市、县两级指挥部都要上观天气变化、下盯洪水流程,及时研判可能出现的洪灾和次生灾害,在第一时间内发出救灾避险紧急通知,指导基层一线的防汛救灾工作。

8月23日,昭阳、威信等县(区)出现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和单点大暴雨,有可能出现较大洪灾。市、县两级防汛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快速启动应急方案,迅速调集2611名干部下沉,及时转移群众2871人,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雨情、汛情、灾情,事事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在防汛期间,特别是“七上八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讲防汛救灾工作,下乡调研也要反复告诫大家绷紧防汛救灾思想弦。

7月11日,远在武汉招商引资的市委书记苏永忠,从电视上获悉,未来2天云南滇东北地区有大到暴雨的气象信息后,当即打电话给在家的领导,要求重视天气变化,做好防汛准备。指示气象部门,做好24小时气象监测,随时向他汇报情况。尽管也作了详细的工作安排,但他还是放心不下,第二天就飞往昆明,赶回昭通。

科学预测,积极防范,同心应对,产生了良好的防汛工作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据市防汛办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市共启动48次防汛ⅳ级响应,其中ⅳ级43次,ⅲ级5次,有效防范应对了35轮强降雨天气,下沉干部3.3万人次,紧急避险转移群众2.6万人次,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较小。

清除淤泥。

做到“三快两稳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当灾情出现后,关键的是要做好“快”与“稳”这两篇文章,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昭通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隐患点比较多。全市辖区内,有山洪灾害防治区7477个(其中重点防治区1322个),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261处。全市2.3万平方公里的防治区域,这么多的隐患点,令人生畏,让人担忧。

从过去昭通发生的洪灾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来看,有的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有的则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让人防不胜防。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发生了自然灾害就要果断决策、快速施救,迅速稳定民心,切实控制住舆情,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灾情处置,讲究的是一个“快”字,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启动应急方案,赢得救灾的主动权。昭通特殊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昭通洪灾的特点,“来得快,破坏性强,有效抢救时间短,容易出现次生灾害”。因此,一旦发生灾情,就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形成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统一指挥调度和救援,避免各自为政、贻误最佳救灾时机,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6月1日,彝良县两河镇发生50年一遇的洪灾,市防汛指挥部总指挥、市长杨承新获悉后,在第一时间就启动市级防汛救灾工作预案,亲自带队赶赴灾区坐镇指挥,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忘我的精神。在市长的指挥下,全市一天之内调集了1100名救灾人员,投入救灾车辆79辆、工程机械29台、救援艇5艘,转移群众3258人。整个救灾工作,做到了“三快两及时”(快速调度、快速驰援、快速施救,及时转移、及时安置)。

转移群众。

人是救灾的生力军,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更是生力军中的主力军。灾情发生后,市、县两级指挥部都能及时调集救灾人员,充分发挥好两支抢险救灾队伍的作用,一支是当地的应急队伍,也就是“一长四员”为骨干的群众队伍,进行快速自救;第二支就是市、县两级的抗洪救灾专业队伍,进行快速驰援,加强救援力量。在彝良两河洪灾和镇雄鱼洞洪灾中,救援队伍都做到了与时间赛跑、与灾情竞速,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第一时间进行施救,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恢复重建的信心。

洪灾冲毁群众的家园,损坏了他们的生活基础。因此,受灾期间,群众急需的就是生活物资。在彝良、镇雄的救灾支援中,市、县两级都凸显了一个“快”字,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调集救灾物资,昼夜驰援受灾群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信心和勇气。彝良“6·01”洪灾期间,市里调拨了50顶帐篷,740套生活用品,下发救助金30万元,安置了738名受灾群众。

灾害出现,民心浮动,群众最需要安抚,民心最需要稳定。在救灾中,市、县两级指挥部都十分注重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让群众克服惊恐心理,从灾害的阴影中走出来。让受灾群众体会到“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真正内涵。6月1日,在水富市的洪灾救灾中,党员干部喊出了“跟我走,别害怕”“大家不要慌,一切有政府”的声音,让恐慌的群众迅速安静了下来,有了“主心骨”。

灾情与舆情往往相生相伴,一些原本不重的灾情,或者救灾的细节,经常会被舆情炒作,形成负面的东西,影响整个救灾工作。在救灾中,市、县两级都非常重视舆情信息,注意加大监控力度,实施正面引导,打造积极健康的救灾氛围。

昭通日报记者:唐正鸿 陈忠华

(市防汛办供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马瑶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马瑶
标签 >>   
捐赠信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