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12-21 10:40八角亭延伸着历史的脉络,挑水巷晕染着岁月的光泽,三多塘流淌着感人的故事……绽放的昭通文化,呼唤新的文明滋润。
2021年,摆脱贫困的600万昭通儿女,又发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言,让朱提文化“动起来”,昭通成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城市。全市上下以此为契机,从文明城市创建的“四个维度”展开,扮靓城市颜值,凸显文明底色,给古城昭通赋予新的魅力和韵味。
把准方向“明高度”
2023年,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方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围绕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要求,奋力开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局面。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紧扣“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宗旨,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个内容,做到了目标准、方向明。
坚持对标搞创建。严格按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推进,做到内容不增、标准不减,充分彰显昭通历史文化特色,让整个创建活动接地气、顺民意、得民心,实现了创建与民意的完美结合,一个“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正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创建为民“有温度”
我市的创建活动,始终围绕“民”字做文章,问需于民,找准痛点、疏通堵点,用群众的口碑一点点垒起创建工作的里程碑。
听民声、解民忧。通过群众“点单”、网络发布征求意见等方式,邀请市民对创建工作提意见。对群众关注度高的环境卫生、交通出行、上学就医等问题全面整治。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量身定制适老化服务、无障碍设施、母婴室、青少年关爱等设施服务保障,并从城市特点和居民消费习惯出发,公布免罚轻罚清单,将服务融入管理中,盘活地摊、小店经济,让烟火气与叫卖声同步交织,欢声笑语与流光溢彩交相辉映,活力摊点与美丽城市共生共融。
办实事、惠民生。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创建过程中,从群众反映的小区、背街小巷等突出问题入手,累计投资8亿元,新建和提升改造农(集)贸市场37个,完成191个老旧小区、35个片区背街小巷改造,规范缆线入地442.8公里。投资7100余万元完善城区交管设施,加快智慧交管系统升级改造。
集民智、聚民力。“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创建共识,“昭通志愿”品牌成为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的又一亮丽名片,并融入昭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截至11月底,昭通市有实名注册志愿者 80.1 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645 万个小时,有注册志愿队伍4668支,有注册志愿服务项目32957个。
全面推进“拓广度”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不搞“堆盆景”式的创建,而是从点位到非点位、从城市建成区到农村一体推进,融合发展,全面创建。
共创共建。在昭通,走到机关、学校、社区、小区等地,你会发现,对于昭通市上报的353个点位和其他非点位,在问卷、网申、实地三个方面都是同时部署、同标准考评,点位和非点位,从公益广告投放、数据采集、实地标准都是一个样。
共育新风。打造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的新时代“昭通印象”,开展婚育新风、移风易俗、文化文艺、法律咨询、医疗帮扶、助学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各类评先创优、“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攻坚克难。瞄准基础设施欠账大这块“硬骨头”,针对“三馆一中心”建设、缆线入地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背街小巷改造提升、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逐一攻坚,逐一完善,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常态长效“保热度”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强化了市、县领导与行业单位条块结合、网格包干、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层层包联的顶层设计,强化了制度安排与定期考核,不定期检查、暗访、督导、督办。
重“评时”更重“平时”。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行业责任、属地责任、网格责任划分,狠抓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共发布问题清单77期,交办问题42229个,整改问题38710个,整改率达91.6%以上。
注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组建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相关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的高规格创建指挥部,下设独立办公、实体化运作的指挥部办公室。市、县两级创建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很多单位、部门设立文明城市创建办公室。
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
昭通日报记者:刘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