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12-27 10:20互联网时代,数据流能带来什么?
对于绥江县南岸镇的农民来说,有了“南岸赶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每周二、四、六,逛南岸,赶大场。
绥江南岸——大江东去的起点,互联网数据流如金沙江水浩浩荡荡,穿过层层叠叠的砂仁林,越过错落有致的花生地,落进团结村毛坝自然村的活动广场,再通过抖音直播间流向了全国各地。
“大家看,这是我们的团结小花生,颗粒饱满、口感纯正、入口回甜,喜欢的家人们请赶快下单……”12月14日中午12点,“南岸赶集”团结村专场直播开启,老乡们变身带货主播,竹笋、茶叶、团结小花生,甚至活蹦乱跳的大肥羊,成为直播间的“主角”。3个小时,7000多人次观看,成交164单,销售额9640元。这些原本困于深山的“土货”,当日下午便装盒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走进村庄,厨房里柴火烟熏的农家腊肉、簸箕里金黄诱人的小花生、圈里纯粮喂养的鸡鸭鹅……每一样原汁原味的农产品都是久居闹市一族的“心头好”。然而一年前,这些山间土货,却因山高水远、道阻且长,成为乡村振兴的“堵点”、农民增收的“痛点”。
困局——隐在深山的农产品
南岸镇,绥江县城以西约15公里的移民小镇,地处长江东转处,滇川交会点。据史料记载,公元1276年,设马湖路总管府于夷都溪口,濒临金沙江南岸,南岸镇由此得名。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岸镇所在地曾商贾云集,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在摊位上,人们来来往往,欣欣向荣。那一阵阵的吆喝声,那一缕缕的烟火气,传承至今,就是一份不舍的乡愁、一份不老的情结、一份抹不掉的记忆。
然而,冷清与安静,是如今南岸镇的干部们下乡最直观的感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农业凋零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2022年11月29日,镇干部赵晏到互助村元木片区入户走访。硕果满枝的柑橘树旁,70岁的蒋益香正在屋檐下佝偻着身子打黄豆。赵晏走进屋子,只见1000多斤黄豆装满了20多个麻袋,芭蕉芋粉、红薯粉、自制粉条堆了小半个房间。“这是6年前的了,有些都长虫了。”蒋益香在围裙上搓了搓手,打开一袋芭蕉芋粉说道。
“怎么有这么多呢?”
“农村人,就要干活嘛,五六亩地,每年都有收成的。”
“怎么不吃呢?”
“就我一个老婆婆带着孙儿,吃得下多少嘛?”
“怎么不到集市上去卖呢?”
“太远了,晕车,车费又贵,镇上人也少,卖半天,还不够车费钱。”
老人无奈的神色,辛酸的话语,让赵晏意识到:农产品变不成钱,是山区农业最大的痛点。
南岸镇下辖1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辖区最偏远的村民小组距离县城达60公里之遥,现有总人口15187人,其中农业人口13289人,占比87.5%。
团结村是南岸镇最偏远的行政村,距离绥江县城40公里,曾是绥江县最后一个通路村、最后一个通电村。“真武山,光滩滩,吃米都要靠四川……”童谣所唱,尽是辛酸,贫困如同贴在额头的标签,曾在这里驻足千年。
干部们明白,“蒋益香”不止一人,不足百个村民小组,却有数千个“蒋益香”。怎样让农产品不再困于深山?大家冥思苦想。
不久后的一次交谈,让乡村干部们若有所悟。一名低保户,家里挂了几十块腊肉,却生活艰难。“我们没有门路啊,你们路广,帮我卖嘛!”一句玩笑话,触动了干部们的内心。另一次,一名城里的朋友刚生了孩子,打电话问赵晏:“你知道哪里能买到正宗的土鸡吗?市场上的总有点不放心。”赵晏听后,豁然开朗——一山之隔,竟是两种景象,一个卖不掉,一个买不到。若是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赶集”的直播平台,这个平台不就是连接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桥梁吗?
假想、讨论、比对……“南岸赶集”抖音直播间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
破局——“云上赶集”的小分队
今年10月27日,南岸镇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第7次集中学习会议,全体党政干部、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各站所负责人集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怎样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落到实处?我认为关键就在‘以学促干’。”当搭建“南岸赶集”抖音直播间的构想在会上正式提出时,镇村干部们不禁眼前一亮。
“为民办实事,就是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各村的情况大家都明白,这个事情虽然是党委政府的麻烦事,但却是群众的大好事。”干部们欢欣鼓舞,一盘纾困解难助力振兴的大棋落子定音。
谋定则动。镇里成立电商办公室,抽出4名工作人员组成电商专班,各村“两委”干部加入销售团队,绥江县南岸供销社有限公司注册了“南岸赶集”抖音号,搭建起“云上集市”的基本构架。
转入运营,责任落到了镇党委宣传委员吴梓铭身上。尽管吴梓铭是镇党委班子中最年轻的干部,但在网络直播领域,他依然是个“小白”——运营抖音,没干过;要将一个从零起步的新号发展成圈粉无数的大号,太难。
再难,也得硬着头皮上。首先是要组建一个“赶集小分队”,吴梓铭找到了他的好朋友,一个形象气质俱佳、热心公益又活力四射的“90后”女孩——蒲丽洁,蒲丽洁化身家乡特产主播。没有助播怎么办?吴梓铭将目光瞄准了自己的媳妇翁小情,一番软磨硬泡,翁小情欣然应允。两名基层治理专干也被拉进了“赶集小分队”,负责摄像和后台维护。吴梓铭则担任小分队队长,负责创意和策划。5名“90后”青年拧成一股绳,“赶集小分队”组建完成。
养号,离不开优质短视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分队将视频主题定位为“记录农村真实生活,展示家乡土特产品”。11月20日,小分队兴致勃勃地来到互助村元木片区,开启了短视频拍摄制作的破冰之旅,展示村民自制红苕粉的全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得到了村民的全力配合,拍摄过程依然状况频出,光是“沉淀”一道工序,就足足等了4个小时,构图、曝光、音响、转场……小伙伴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下午6点多,拍摄终于完成。摄像董天玲连夜加班赶工,直至凌晨,一条2分11秒的短视频诞生。修改、完善,再修改、再完善,几经周折,11月21日下午4时58分,“南岸赶集”抖音号发布了小分队的处女作。
“我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必定一炮而红,涨粉破千!”小伙伴们相互打气。然而现实如一盆冷水,很快将他们的信心浇了个“透心凉”,粉丝寥寥无几,受众反应冷淡,首战失利,团队成员不禁心灰意冷。
“团结”“互助”“胜利”,南岸镇辖区各行政村的村名,天然蕴含着励志的正能量,一代代南岸人,潜移默化中便带着不服输、不愿输的韧劲儿。众人划桨开大船,“绥江微南岸”微信公众号、村干部微信小组群、干部职工私人微信纷纷转发推广,一时间,“南岸赶集”以金沙拍浪之势迅速升温,火遍了绥江人的朋友圈。
乘势而上,小分队总结经验,优化方案和创意,辗转各村搞创作,短短20天,拍摄制作了10条优质短视频,粉丝数涨到了1285名,播放量也成功破万,很多粉丝留言,询问购买链接。大家认为,可以小试牛刀了。
新局——成为新“农场”的直播间
12月12日12时,南岸镇互助村,“南岸赶集”的第一场直播在这里开启。
村委会门前,香喷喷的腊肉、“嘎嘎”叫的鸭子、带露珠的橘子、绿油油的芹菜、白花花的苕粉……各种各样的农家土特产将一张乒乓球桌堆得满满当当。
10,20,50,100……粉丝蜂拥而至,主播蒲丽洁迅速调整状态,以她独有的诙谐和俏皮详细介绍每一样农产品,队员邓学梅和翁小情麻利地发布链接,董天玲则同时操作手机、相机,吴梓铭紧盯着手机屏幕解答粉丝的每一个询问,“赶集小分队”如同一台高效协同的发动机,一经启动,能量十足。
“这样就能卖东西了?”对于常年生活于深山的老乡们来说,通过手机卖土货,显得格外虚幻而缥缈。大家将信将疑,驻足观望。
没想到——鸡蛋、萝卜、葵瓜、苕粉,这些在乡亲们看来毫不起眼的农家土货,却成了网友们眼中的“香饽饽”,近20种土特产刚一上架,就受到了热烈追捧,留言一条接着一条,订单一个接着一个。观望的乡亲们开始跃跃欲试。
“大家看,我带了5只土鸡过来,全都是自家种的苞谷喂的!”年过七旬的孔祥付抱着母鸡径直来到镜头前,激动地向网友们介绍。“咯咯”叫的土鸡、朴素无华的老农,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点燃了网友深藏于心的乡愁,随即,疯狂抢购模式开启。现场称重,上链接,仅数秒,土鸡售罄,孔祥付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下面哪个老乡来介绍一下自家的腊肉?”主播的话音刚落,村民王友东已来到镜头前。如何喂养、如何熏制、如何烤干,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的方言格外引人共情。仅几分钟,2块腊肉便被网友拍下,收入500多元。“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我背到县城去卖,可能要耽搁大半天,来回车费都要五六十元!”王友东兴奋不已。
“我家还有大鹅,等我一下,马上拿来!”互助村15组的黄维香一溜小跑,从家里抱来了一只肥美的大鹅。“这只鹅我养了3年了,都是吃剩菜剩饭……”话音未落,鹅已售出,收入170元。
到下午两点,首场“赶集”结束,1万多人次观看,共销售农特产品170单,成交额1万多元,首战告捷。
卖掉了货,还得快速准确发货。到了包装发货环节,“赶集小分队”才体会到什么叫“鸡飞狗跳”:采摘、分拣、包装、对货……地址错了、货拿混了、重量不对、鸡被闷死了……村干部们一起帮忙,足足15人,第二天中午12点,第一批货物终于全部发出。
大家开始总结经验,以利再战:物流要对接好,活物只能发县内;品控要严格,不能坏了口碑;备货太复杂,可以发动群众一起备货;运费群众出三分之一,政府补贴三分之一,买家承担三分之一。
12月14日,是第二场“赶集”的日子,气温骤降,寒气袭人,绥江居民们转入了“猫冬”模式。然而南岸镇团结村却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抱着鸡,有人拎着腊肉,老爷爷牵来了羊,老奶奶背来了粉条……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十种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冲破大山的束缚,不断生产和收获着流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有了‘南岸赶集’,荒了的地能重新种满,空了的圈能重新养满,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有盼头。”南岸镇党委书记赵晏说,接下来的计划有3个,一是吸引村里的年轻人加入直播团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二是成立群众工作组,引导群众发展种养产业;三是对接市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
“李昌民的4斤干竹笋卖掉了,48元一斤,卖了192元!”
“孔祥美的豆花上不了链接,被现场围观的乡亲们买光了!”
“李廷华的大肥羊已经卖了,1300元!”
捷报频传……
寒冬里,江水奔流,暖阳渐起,收获的欢愉回荡在山间。“南岸赶集”,已成为新时代的农特产品新品牌。
通讯员:罗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