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视界丨《现场》—— 深挖昭通乡村振兴实践典型案例的成功之道-尊龙官方平台

 2024-01-07 12:12  来源:昭通日报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昭通市委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奋力闯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奋力推进昭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无疑是当下昭通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重要事件。最近,昭通日报社组织编辑出版的《现场》一书,对此有了集中鲜活的展现和回应。昭通日报社于2023年12月25日举行“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现场·分享会,对刚刚出版还散发着油墨香的《现场》进行了分享,令人欢欣鼓舞。

在我看来,《现场》一书集中彰显了昭通日报社记者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现场》一书有3个亮点,即群策群力现态度、深挖细琢现深度、可学可用现温度。

群策群力现态度

2022年10月,由昭通日报社社长马永孝、总编辑吕翼总策划,副总编辑曹阜金具体牵头组织的“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采访团历经365天,马永孝、曹阜金、汪舒、莫娟、谭光吉、唐龙泉飞、毛利涛、田朝艳、文泽梅、刘静涛10名记者深入11个县(市、区)现场采访,写出21篇深度报道。其中,2人合作8篇、3人合作7篇、4人合作2篇、5人合作2篇、6人合作2篇。21篇报道陆续在《昭通日报》“阅读昭通·深度”专栏隆重推出,并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之后,昭通日报社再接再厉,将21篇报道结集汇编成《现场》一书。这21篇深度报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昭通乡村振兴探索出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方面开掘尤深。

将这些另类的“调研报告”汇编成册,无疑也可看作昭通日报社通过2023年主题教育凝心铸魂、具体为读者办实事的举措之一。此外,主题报道采访团成员在采访中从灵魂上提高认识、从骨子里转变作风、从能力水平上得到提升,实为昭通日报社主题教育的一大成果。如果说从策划写稿成深度报道是“前半篇文章”,发表出书实现成果转换则是“后半篇文章”。既重视写出深度报道,又重视成果转换,体现了昭通日报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以贯之的坚定态度。

深挖细琢现深度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现场》里的21篇主题新闻报道,重在记录那些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人同村庄的关系,呈现他们在推进昭通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的经历、思考和奉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示范引领。

小切口、大文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篇篇精彩、篇篇好看。若从“产、城、人”来粗略划分,“产”集中报道了大关县“背篼图书馆”的扶贫先扶智、永善县“华垦农林”的农旅融合、彝良县“云中苗寨”的乡村旅游、盐津县“万亩茶香”的改造升级、昭阳区啊初噜村的苗族文化传承、绥江县回望村“老老互助”的居家邻里互助养老、镇雄县齐心村“明华山房”书香萦绕的质朴乡风家风等;“人”则聚焦了水富市兰花创业者周煌智的“爱兰说”、大关县董文渊教授的异地筇竹梦、镇雄县北漂青年汪义治的回乡创业梦、巧家县网红吴大妹的家乡宣传情、鲁甸县科创企业家杨玉凡的艰难蜕变等;“城”则分散些,主要融入“产”和“人”的篇章中,但不管是回乡创业者还是异地创业者,都把创业地作为家乡,最典型的是异地创业者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在大关县“竹”梦30年,构筑百万亩“筇海”,最终为大关县赢得“中国筇竹之乡”称号的感人故事;而回乡创业者中,从北京回到昭通、放弃自己熟悉的教培行业选择投资农业的兰州大学毕业生汪义治最为典型。这些篇章,从切口进入、谋篇布局、语言表述,都是通过采访记者深挖后细雕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盘查的。

可学可用现温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产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这是一个闭环逻辑。而现实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输出是一个增加收入的出口,因为各种境遇,因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吸引,一些人慢慢会回到返乡创业这个思路上来。

《现场》里的21篇深度报道,就是21个鲜活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收的引路典型,这些充满温度的典型给予我们饱满的力量。这些做法和经验照抄照搬肯定不行,但是可学可用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水富万花园艺场老总周煌智的“爱兰说”:“兰花的一个寓意是坚韧不拔,养兰花的10年时间里,我学会了这种精神,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永善县华垦农林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老总肖奇贵的“顾客说”:“顾客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规模不要太大,但一定要做到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云南为农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法人汪义治的“难路说”:“坦途走的人很多,易走但很拥挤,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而坎坷的路走的人很少,但前路空旷,能一直走下去。”威信县双河乡半河村村委委员陶晓旭的“变通说”:“我没有积攒到财富,但我积累了人生阅历,知道怎么去理解一件事,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他们,大都是在外打过工、摆过摊、开过店的回乡创业者,多种职业经历的人生历程让他们学会了坚忍也懂得了变通。

从这些充满智慧的金句中,我们不受益都难。这样充满温暖的智慧金句,在书中还有不少。这些智慧金句背后的创业故事,更是一波三折,更是荡气回肠。这些金句让我们即使在数九寒冬闭门阅读,心里也是温暖如春、开心快乐。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总的来看,《现场》一书装帧设计古朴大方,图文穿插相得益彰,用随笔式的诗性语言,聚焦昭通乡村振兴,穿点成线、连线成面,深度书写昭通新时代山乡巨变,充分展现了当下深度新闻作品该有的语言魅力和生命张力,是当前了解昭通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的不可多得的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鲜活教材,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

通讯员:艾自由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捐赠信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