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1-17 10:4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23年以来,昭通市财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立足解决财政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建立一个科室、一个课题、一套方案、一份报告“四个一”调研工作机制,问基层之需、盯管理之要、解发展之难,不断探索财政事业创新发展的好办法、新思路,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考核为抓手
全流程谋划财政调查研究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和“四下基层”的重要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前期摸底、现场调研、形成报告、出台意见、督导回访“五步法”,做好调研内容、日程、人员、方式和公务接待“五统筹”,加强财政调研工作全流程管控,在切实为基层减负的前提下,确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选题。确保调研选题精准聚焦财政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分管局领导牵头,各科室结合近年来财政管理业务工作中典型案例问题、审计整改问题、易发多发问题,找准调研切入点,提出调研课题建议。局党组专题召开重点课题论证会,逐一听取各科室选题背景、工作措施、工作目标汇报,进行立项论证,最终确定22个重点课题。
——坚持基层导向组织调研。及时细化制定形成“1 22”调研方案,明确每个科室每个季度到挂联县(市、区)开展调研不少于3天,到对口预算部门开展调研不少于3次,每季度首月上旬召开调度会,听取各科室重点课题调研推进情况汇报;组织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30个班次,邀请财政部、省财政厅、中央财经大学等领导专家11人来昭授课,注重财税体制改革和调查研究能力培训,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理论水平和调研能力。召开年度专项重点工作课题调研报告初评会2次,7名局领导逐一对各科室调研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要求,仔细推敲、反复打磨,进一步提高调研报告质量。
——坚持结果导向强化考核。坚持把调研考核与党建引领、向上争取、科室协同、市县联动、服务部门综合考核机制相结合,将调查研究纳入考评体系,分值占比17%;坚持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每季度通过排名发布“红黑榜”,以季度考核形成年度考核成绩,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坚持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全面激发财政干部工作积极性。注重调研成果转化,明确所有调研报告必须形成能解决问题的制度机制或可推广复制的典型经验,目前,22篇调研报告已形成制度机制15个,进一步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拟邀请财政部、省财政厅领导及财政领域专家组成第三方评审组,对课题报告进行最终评审,修改定稿后将调研报告编印成册,呈送各级领导决策参考、印发至各县(市、区)交流学习,推动形成各级各部门支持财政工作的良好局面。
以调研为突破
全环节推动财政事业发展
围绕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聚焦财政收支运行管理、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开展调研,坚持边调研、边落实、边查找、边整改,推动财政各项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预算收支、衔接资金管理、防风化债、绩效评价等多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国财经报》、财政部网站、《云南新闻联播》、《云南改革快报》、《云南财政》等刊发宣传。
——聚焦财政收入调研,推动综合实力提升跨越。开展“加强财源建设”调研,提出强化财政政策、优化财力使用、活化投入机制等措施,不断壮大存量财源,积极培植增量财源,深入挖掘潜力财源,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5.4亿元,增长4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2%。开展“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国有资产”调研,分析资产闲置情况及原因,提出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盘活职责、优化盘活平台、创新盘活方式、提升盘活效能和加强经营性资产统管运营等措施,全力拓宽收入来源,全市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61.5%。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调研,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市非税收入预计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36.7%。通过综合施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9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42.5%,成功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收入规模从全省州市第7位上升至第5位、一次跃升2位的历史性跨越。
——聚焦财政支出调研,推动资金管理提质增效。开展“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绩效”调研,发现部分衔接资金项目存在前期可研不足、要素保障不全、实施进度与资金支出进度不匹配、联农带农效益不明显等问题,牵头制定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十二条措施,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以简报形式报中办、国办,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上下学习推广。开展“财政支持人才发展政策”调研,查找出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优、绩效不高等问题,提出积极争取支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等措施,制定出台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开展“单位资金管理现状”调研,发现部分单位存在资金底数不清、用途不明、沉淀闲置等问题,制定出台市本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单位资金预算指标核算管理办法等制度,全市共收回存量资金8.4亿元。
——聚焦财政风险调研,推动财政运行安全平稳。开展“兜牢‘三保’底线”调研,提出加强“三保”预算管理和全流程执行监控、加强财经纪律约束等破局之策,加大“三保”运行监测调度力度,全市“三保”支出完成311亿元。开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调研,提出从事前规划、事中管理、事后监督、争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全年按时足额偿还政府法定债务本息127.31亿元,切实维护政府信誉。开展“财政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整改机制”调研,着力研究巡视巡察、人大监督、审计反馈、财会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等整改落实机制,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全市财政部门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62个,营造风清气正的财经环境。
——聚焦财政管理调研,推动财政治理效能提升。开展“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调研,分析全市财政部门人手紧张、干部队伍结构不优、成长成才渠道不畅、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研究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措施。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调研,提出把完成继续教育纳入会计资格考试审核条件、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创新培训模式等建议。开展“财政网络安全”调研,提出需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应急预案、推进国产化替代工作、加强宣传培训等建议,确保财政网络绝对安全。
以忠诚为底色
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政治机关定位,把服务保障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主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力统筹财政资源,集中财力支持省委“3815”战略目标和市委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75.4亿元,同比增长7.3%,支出总额排名全省各地州第2位,增幅排名第3位,为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突出要素保障调研,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用地指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调研,深入分析全市占补平衡指标情况,结合耕地指标欠账和全市保项目保发展用地需求,提出通过加强后备资源储备、加大后期管护力度、优化工程用地方案、创新合作模式、拓展资金来源等措施,有效缓解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全市产业投资完成578.9亿元,增长35%,占总投资的43.9%。开展“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调研,制定印发政府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品目指导目录(2023年版),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数1.34万个,总金额达32.4亿元,与中小企业签订合同项目1.18万个25.9亿元,占比分别达88%和80%,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突出城市品质调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市财政局围绕2021—2023年昭通获批下达中央、省预算内新型城镇化投资项目319个(投资66.9亿元)进行调研,全面查找和分析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项目前期滞后、财政配套到位率低、项目资金拨付率低、项目执行进度慢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预算执行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及建议,着力推动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保障,昭鲁大道、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等一批民生工程陆续投用,昭通古城保护开发利用、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
——突出群众增收调研,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市财政局开展“扶贫及衔接乡村振兴经营性资产”调研,深入分析部分资产建成即闲置、运营效益较低、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制定出台扶贫经营性资产确权移交和分类盘活工作指导意见、资产运营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大力开展资产清理盘活工作,推动经营性资产更好发挥效益,带动群众增收。同时,秉持“减支也是增收”的理念,围绕“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市级统筹机制”“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财政补助政策”等开展调研,制定出台《昭通市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昭通惠民保”实施方案》《昭通市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方案》《昭通市市直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意见》等文件,切实减轻群众支出负担。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5464元,增长16.8%,8500元以下的11.6万人实现动态清零,新消除“三类对象”风险2030户8400人,风险消除率达71.6%。
通讯员:郑祖洪 文/图